中青報:你看到的人設也許是對方入戲太深

白毅鵬

2019年09月24日08:06  來源:中國青年報
分享到:
 
原標題:你看到的人設也許是對方入戲太深

  你在朋友圈是什么人設?很多人的朋友圈里,不乏“打卡狂人”“業(yè)界精英”“旅行達人”。有人為了經(jīng)營“人設”,給“美食”精心打光,沒讀完書就急著曬評論。

  不少網(wǎng)友并不喜歡“人設”這個詞。不少明星的人設崩塌,讓“人設”帶上了戲謔、諷刺的意味。也有網(wǎng)友認為,很多時候大家發(fā)朋友圈,并不是刻意建立什么人設,只是隨興所至,沒考慮那么多。

  剝離掉人設的刻板印象,不難發(fā)現(xiàn),在社交生活中,即便你不用心經(jīng)營,潛在的“人設”依然存在,因為人設的樹立往往“不由自主”。與你有接觸的人中,你的同學知道你的求學往事、你的同事清楚你的處事風格、至于你的朋友、家人對你更是了如指掌,他們眼中的你,就是你逃離不掉的“人設”。

  另外,費孝通先生的“我看人看我”這句話也告訴我們,人常常是“鏡中我”,社交作為社會互動行為,會雙向形成完整的社會自我,人不可能不顧別人的看法,這恰恰是人設有趣的地方:別人眼中的你,也常常影響到你自己。這樣,“你在朋友圈中是什么人設?”便置換為“你的印象管理怎么樣?”

  印象管理涉及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(xiàn)。隨著即時通信工具出現(xiàn),社交成本被不斷壓縮,社交場景卻日新月異。網(wǎng)絡微社交過程中,人們的彼此印象除了線上交流,便來自于朋友圈的自我呈現(xiàn),你的喜怒哀樂、態(tài)度觀點以及日常生活,都源源不斷賦予他人對你的印象啟示。

  便捷的網(wǎng)絡社交,容易讓社交泛化,而社交泛化可能導致印象管理的混亂。在線下社交時,不同目的的社交行為,常伴隨人的場景切換而被高度區(qū)隔,人們的印象管理比較協(xié)調(diào)一致,也更容易調(diào)整,袒露真實自我的機會也比較多;在網(wǎng)絡社交時代,朋友圈漸漸淪為“廣場”,核心、邊緣的交際圈子紛紛在這里聚合,讓社交不斷泛化,眾聲喧嘩。

  低效甚至無效的社交,紛紛涌入社交場域。偌大的朋友圈,既要考慮到上司,又要注意同事,還不能冷落了親朋,固然能設置分組,卻解決不了社交碎片、信任稀薄的問題,個人的印象管理也因此多了更大的不確定性。

  加強印象管理,最好的辦法是在朋友圈選擇性分組呈現(xiàn),這樣的朋友圈印象更“安全”“適宜”“合拍”。長此以往,帶有慣性的印象管理機制就發(fā)生了作用,他人眼中的你漸漸有了“旅行達人”“美食達人”“閱讀達人”的人設。這是部分人設感覺比較“秀”,甚至有些“假”的原因所在。

  另外,有時候的人設只是旁觀者先入為主的“標簽”,而朋友究竟是什么人設,不僅是你在朋友圈看到了什么,更決定于你們的關系是“塑料”點贊,還是衷腸密友。很多時候,你滿心歡喜看到的人設只是對方想讓你看的,而對方的真實生活、內(nèi)心渴望,卻早將你“屏蔽”在外,這種社交的冷漠、無感的尬聊早已是網(wǎng)絡社交常態(tài)。

  面對“書沒讀幾眼就發(fā)個朋友圈”“不管美味與否先拍個美圖”的人設,盡管不必有太多夾槍帶棒的批判,但不能缺少對社交本質(zhì)的自覺反省。微社交將我們鑲嵌在社交巨網(wǎng)之中,卻形成了“強連帶”之下的“弱親密關系”局面。在朋友圈里,肯定不乏真誠的聯(lián)絡,但顯然無法容納以心換心的交際,更不宜于我們寄托太多溫存。

  “擬劇理論”中,歐文·戈夫曼曾用“前臺”和“后臺”描述社會互動的兩個空間,人生的“前臺”,當然需要我們做好印象管理,但如果“入戲”太深,過度用力,而忽視現(xiàn)實“后臺”中個人心靈的完整和諧,這樣“人設”不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立不了太久。

(責編:董曉偉、仝宗莉)
阿鲁科尔沁旗| 博客| 祥云县| 荣昌县| 石渠县| 安义县| 中宁县| 江口县| 静海县| 金坛市| 沂水县| 通海县| 黄龙县| 册亨县| 宁强县| 萝北县| 鄂尔多斯市| 德钦县| 汝阳县| 建平县| 保定市| 河北省| 新建县| 犍为县| 庄浪县| 贺兰县| 镇平县| 巨野县| 延安市| 南昌县| 怀柔区| 阳山县| 洛川县| 台东市| 皮山县| 芷江| 嘉祥县| 永宁县| 瓦房店市| 南溪县|